第3章 王觉民
“王觉民不在知青点就是在地里,上哪里下药去?”
陈美娟心中早有算计:“妈,这个你不用操心……”陈凤慢慢的走回去,到家得时候天都黑了,少不得又是一顿说。
陈德看着她总是一副瞧不上鼻子瞧不上眼的表情,她以前还觉得自己真的让“父亲”屈辱。
谁又知道陈德对她的身世一清二楚。
她和他没有关系,和她老婆也没有关系!
“爹,我回来了。”
“哼。”
陈德冷冷瞥她一眼,走开了。
李翠探出头:“你这个死丫头,哪里疯去了!
你不知道自己多大了?
以后要是传出什么,就你这个做派,被人说死都不冤!”
陈凤没心情和她解释,只作从前一副老实模样。
李翠看她那副样子,就知道是小女儿太患得患失了,这种人能玩什么心眼?
不是有没有,而会不会!
“行了,吃饭吧。”
陈家只有两个女儿,但房子依旧不宽裕,陈凤和陈美娟是谁在一个屋的。
晚上洗漱完,陈美娟开始给陈凤诚恳的道歉,说她今天停了陈凤的话又伤心又愧疚,这才没注意落在后面的陈凤。
呵。
陈美娟倒也有两把刷子,西下里无人的时候,她装的都很诚恳。
“我不怪你。”
陈凤冷硬的说道,而后躺下不言。
看着陈凤生气,陈美娟反倒感受了点,这是不是证明她姐对董学兵真的不喜,在相亲一事上还有怨言?
想到这儿,陈美娟也安心睡下了。
接下来过了几天舒心日子,毕竟董学兵在镇上有工作,这时候还没有双休,他也没时间再约陈凤。
只是舒心了还没一个星期,突然陈美娟兴冲冲的过来找她了。
“姐,今天知青点来新人了,王觉民说他们今天吃肉,让我带着你过去呢!”
来了。
陈凤停下手里的活,白皙的小脸上满是疑惑:“妹,我又不认识知青点的人,我去干什么?”
陈美娟推搡了她一下:“觉民你不认识?
往后还要成为一家人呢,让自己的亲姐占便宜怎么了,别人也不会多说的!”
陈凤还是犹豫。
这很符合她的性子,陈凤被李翠教育出来的性子,就是宁肯自己吃亏,也觉不占别人便宜的。
李翠显然明白这一点,从房梁上拿出半个巴掌长的腊肉:“行了,你们姐妹去吧,也不是白吃。”
为了算计她,李翠还真是眼都不眨的下血本。
“好。”
再拒绝下去就显得奇怪了。
一路上,陈美娟都紧紧的拉着她的手,路上碰上了人,就说自己带着姐姐去知青点。
众人见两姐妹关系这么好,也就笑笑。
陈凤是后来才知道的,王觉民假装自己家里有钱,让村里不少小姑娘都想嫁给她。
最后只有陈美娟成功了,两人处对象的第一天,她就恨不得全天下都知道这件事。
可后来陈美娟发现真相,又悔不当初。
大队里接新知青用的是牛车,牛是队里耕地的宝贝,所以车上能放知青的行李就很体贴了。
他们去的时候,八个新知青正在休整,老知青里里外外的忙活。
王觉民见陈美娟来了,也没有特意招呼。
之所以选择陈美娟,还是因为陈美娟是村里唯一一个高中毕业的。
而且她能让她爹帮他干活。
实际上,王觉民要不是别无选择,才不会选择一个村姑。
陈美娟心里有点不高兴,但还是强笑着走向前去。
陈凤则静静地站在一旁,观察着这些新知青。
突然,她的目光被一个面容清秀、眼神坚定的男知青吸引住了。
那男知青似有所感,抬头看向陈凤,微微一愣后露出温和的笑容。
这时,陈美娟拉着陈凤走到王觉民身边,娇嗔道:“觉民,我们来了。”
王觉民应付性地点点头,眼睛却时不时瞟向新来的女知青。
陈美娟感觉到了他的心不在焉,脸色变得有些难看。
吃饭的时候,大家围坐在一起。
那男知青不知有意还是无意,正好坐到了陈凤旁边。
他轻声自我介绍叫林宇,来自大城市。
陈凤礼貌地回应着。
陈美娟看到这一幕,心生一计。
她故意大声说肉不够了,要陈凤回家再取些腊肉来。
陈凤刚要起身,林宇却按住她的手说:“何必麻烦,我这儿还有些罐头可以分享。”
陈美娟见状,脸气得通红,而陈凤心中却涌起一丝异样的感觉,一种从未有过的温暖。
陈美娟狠狠地瞪了林宇一眼,可林宇就像没看见一样。
饭后,大家各自散去休息或者帮忙收拾。
陈凤主动留下来帮忙洗碗筷,林宇也跟着一起。
“谢谢你刚才替我解围。”
陈凤小声说。
“没关系,我觉得你妹妹好像在故意为难你。”
林宇皱着眉头。
陈凤苦笑了一下,没有说话。
此时陈美娟气呼呼地跑进来,对着陈凤喊道:“姐,你怎么能跟别的男人单独相处呢,传出去多不好。”
林宇站出来说道:“陈小姐,你这话说得有些过分了,我们只是在帮忙做事而己。”
就在这时,一首关注着女知青的王觉民走了过来,不满地对陈美娟说:“你闹什么,在这里大呼小叫的。”
陈美娟愣住了,没想到王觉民会当着众人面训斥她。
陈凤趁机离开,林宇紧跟其后。
“陈凤,你别往心里去,你是个很好的姑娘。”
林宇真诚地说。
陈凤红着脸点点头,她感觉自己平静的生活像是投进了一颗石子,泛起了层层涟漪。
但她知道,未来不管怎样,她都不想再任人摆布了。
之后的日子里,林宇总会有意无意地接近陈凤。
他会在劳作的时候偷偷帮陈凤分担一些,还会偶尔给她带来一些从城里带来的小物件,像好看的手帕之类的。
陈美娟看在眼里,恨在心里,她觉得都是因为林宇的出现,王觉民对她更加冷淡了。
一天,村里传来消息说有推荐上大学的名额。
陈美娟心动极了,她想如果自己能上大学就能摆脱现在的困境,还能甩掉王觉民。
她求王觉民帮她争取,王觉民却告诉她,林宇才是最有可能得到名额的人。
于是,陈美娟想出一条毒计,她污蔑林宇偷了村里的东西。
然而,调查此事的干部却是个公正之人,经过仔细排查,还了林宇清白。
陈美娟的阴谋败露,遭到了村民们的唾弃。
而陈凤在这个过程中看清了很多人的真面目,她和林宇之间的感情愈发深厚,最终他们决定一起努力,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美好生活。
陈凤和林宇的感情越来越好,两人经常在田间地头分享彼此的梦想。
随着时间推移,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到了村子里。
林宇兴奋不己,他鼓励陈凤一起参加。
陈凤有些犹豫,她文化基础薄弱,但在林宇的耐心辅导下,她逐渐树立起信心。
考试那天,两人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考场。
等待成绩的日子里,他们一边继续劳作,一边憧憬着未来。
终于,喜讯传来,他们双双考上大学。
这在村子里引起了轰动。
陈美娟看到陈凤如此幸福,心中充满嫉妒。
但她己众叛亲离,没有人再理会她。
陈凤和林宇告别村庄,踏上求学之路。
在大学里,他们相互扶持,努力学习新知识。
毕业后,他们选择回到乡村,用所学知识改善村里的面貌。
曾经看不起陈凤的人如今都对她刮目相看,而她和林宇的爱情故事也成了村里人口口相传的佳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梦想。
多年后的村庄早己大变样。
陈凤和林宇育有一双儿女,孩子们在充满爱的家庭环境里长大,聪明伶俐又善良。
一天,一个衣衫褴褛的女人出现在村子口,正是陈美娟。
原来她在外漂泊多年,受尽苦难,听闻村子发展好了便回来看看。
村民们对她指指点点,但陈凤看到她这般落魄模样,心中只剩怜悯。
陈凤将陈美娟带回家中,好生招待。
陈美娟满脸羞愧,哭着忏悔自己曾经犯下的过错。
林宇和陈凤相视一眼,劝她放下过往重新开始。
此后,陈美娟在陈凤一家的帮助下,在村子里安定下来。
她学着改变自己,慢慢地村民们也开始接纳她。
陈凤一家带动整个村子不断向前发展,大家齐心协力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而陈美娟也在这包容与爱的氛围里真正懂得了人生的意义,她时常感慨,如果早些年就明白这些道理,该有多好。
随着村子越发繁荣,陈凤和林宇的孩子也渐渐长大成人。
大儿子继承了父母的志向,致力于农业技术创新,研究出适合本地土壤气候的高产品种,使得粮食产量进一步提升。
小女儿则投身教育事业,在村里办起学校,教孩子们读书识字。
陈美娟彻底转变了心性,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诫村里的年轻人不要重蹈覆辙。
她在村子的手工艺品工坊工作,制作的精美手工艺品受到游客喜爱,为村子增添了一份收入来源。
而陈凤和林宇慢慢变老,他们看着村子的变化和孩子们的成长,心中满是欣慰。
每年丰收时节,村子都会举办盛大庆典,感恩大地的馈赠,也庆祝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曾经那段恩怨纠葛,己成为历史长河中的小小波澜,而村子在爱与希望中不断书写着新的篇章。
在一次丰收庆典上,远方来了一群考察团。
他们听闻这个村子在一对夫妇的带领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来取经交流。
考察团中有一位年轻学者,对这里的农业创新成果十分感兴趣,他找到陈凤大儿子深入探讨。
交谈间,大儿子提及父母年轻时的故事,年轻学者大为触动。
这位学者回去后,将这个村子的故事写成书籍发表。
很快,更多的人知晓了这个充满温情、奋斗与救赎的故事。
许多年轻人受此鼓舞,纷纷来到村子参观学习或参与建设。
随着客流量增加,村子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陈凤一家再次引领村民积极应对,发展旅游业、优化农产品销售渠道等。
陈美娟把手工艺品工坊扩大规模,招收更多村民就业。
小女儿也在学校增设旅游相关课程,培养本土人才。
这个村子在新时代浪潮下继续蓬勃发展,而陈凤和林宇的故事,如同灯塔般永远照亮着每一个在此生活和前来探寻的人们。
几年后,村子迎来了百年难遇的大旱。
庄稼颗粒无收,水源干涸,村民们人心惶惶。
陈凤和林宇心急如焚,他们凭借多年积累的人脉联系外界援助。
大儿子利用所学知识寻找地下水脉,小女儿组织学生安抚村民情绪并宣传节水知识。
陈美娟发动工坊员工赶制水袋储存有限的水资源。
就在大家快要绝望时,大儿子终于找到了一处地下水源。
全村上下齐心挖掘水井,终于解决了饮水危机。
这场灾难过后,村子意识到不能过度依赖传统农业。
在陈凤一家倡导下,村里引进现代化灌溉系统,并开展多元化种植养殖项目。
同时,旅游业也加入了抗旱救灾主题游,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
村子不仅度过难关,还迈向了更现代、多元的发展道路,陈凤和林宇的故事也因此增添了坚韧不拔的新篇章,激励着村民们继续向着美好未来前行。
随着村子的不断发展,陈凤和林宇的孙辈们也长大了。
其中一个孙子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向往,想去大城市闯荡一番。
陈凤虽有不舍,但想起当年自己也是勇敢走出舒适圈才有了现在的生活,便支持孙子的想法。
孙子初到城市,遭遇诸多困难,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还饱受冷眼。
但他牢记祖辈们的故事,咬牙坚持。
偶然间,他结识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两人一起创业,将村子特色的农产品和手工艺品推向城市市场。
与此同时,村子里的旅游业蒸蒸日上。
为了适应需求,村里又修建了民俗博物馆,展示村子的历史变迁和陈凤一家的事迹。
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村子经济更加繁荣。
而在城市打拼的孙子,事业有成后也不忘家乡。
他将部分业务拓展回村,建立加工厂,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陈凤和林宇看着家族一代代传承着勤劳、善良和拼搏的精神,感到无比欣慰。
他们知道,这个村子将会在后人的努力下,持续散发活力,书写更多精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