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是我王诩这样写出来的

鬼谷子是我王诩这样写出来的

作者: 谦德不息

其它小说连载

小说《鬼谷子是我王诩这样写出来的》一经上线便受到了广大网友的关是“谦德不息”大大的倾心之小说以主人公真正诸侯之间的感情纠葛为主精选内容:专为书荒朋友们带来的《鬼谷子是我王诩这样写出来的》主要是描写诸侯,真正,一种之间一系列的故作者谦德不息细致的描写让读者沉浸在小说人物的喜怒哀乐鬼谷子是我王诩这样写出来的

2025-10-30 10:42:20

第一章云梦山初醒雨更急了。狂风卷着雨滴穿过茅屋的缝隙,打湿了我刚铺开的竹简。

那滴雨水正好晕在了一个“势”字上,墨迹散开,如同战场上瞬息万变的烟尘。

我盯着那团模糊的墨,忽然就笑了。天命?还是警示?连这云梦山的风雨,

都在催促我下笔了。我并非一开始就想写这样一本书。年少时,我也曾梦想辅佐明君,

立不世之功,像伊尹之于商汤,吕尚姜子牙之于文王。我遍览群书,揣摩天下大势,

自以为得了精髓。可看得越多,心却越冷。我见过太多所谓的英雄豪杰,

他们追求的不过是眼前的疆土与权柄,如同夏桀筑倾宫、商纣设酒池肉林,只图一世之快,

却看不见王朝基业下的裂痕,终将如九鼎迁于周室,江山易主乃是常态。真正的道,

不在朝堂的喧嚣里,而在天地运行的沉默中。它藏在星辰轨迹里,藏在四季更替里,

藏在溪流绕过山石的迂回里。我想写的,正是这沉默的法则,

这驱动万物、却又不显山露水的“枢机”。可如何下笔?

这比决定是否出山辅佐任何一位诸侯都难。若写得太直白,如同将利剑交于孩童之手,

恐遗祸苍生;若写得太晦涩,又怕后人如盲人摸象,不得要领。我提起笔,

感觉手中重若千钧,仿佛握着的不是笔,而是周武王伐纣时,在孟津举起的那杆大旗。

“先生,茶要凉了。”童子的声音将我拉回现实。我挥挥手让他退下。此刻,

我需要绝对的孤独,就像当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时的那份孤独。成就大事者,

必经孤独淬炼。我忽然想起了我的老师。他从不告诉我答案,

只是让我观察:观察蚂蚁如何搬运食物,观察鹰隼如何搏击长空,

观察市井商贾如何讨价还价。他说:“万物皆有其谋,万谋皆归于道。”那时我不全懂,

如今,当我要将这道诉诸笔端时,才明白其中深意。那么,就从这里开始吧。

我重新蘸饱了墨,手腕悬停,气息沉入丹田。雷声在山谷间滚荡,仿佛远古战鼓。

就在这一刹那,灵台一片清明。我落下了第一个字:“捭。”开启,阳的一面。

如同周武王在孟津会盟诸侯,公开讨伐无道。笔锋流转,第二个字随之而出:“阖。

”闭合,阴的一面。如同文王被囚羑里时,隐忍不发,暗中积蓄力量。这一捭一阖,

一开一合,便是天地阴阳运转的至理,是游说、谋略、兵法的总纲。

后世会如何解读这两个字?他们会用在庙堂,还是用在江湖?我已无法左右。我唯一能做的,

就是将这观察了数十年、思索了半生的天地之秘,用我的方式,记录下来。雨势渐歇,

东方露出了鱼肚白。烛火燃尽了最后一滴油脂,悄然熄灭。而我,王诩,

坐在云梦山的晨曦中,开始了这场与后世、也与自己内心的漫长对话。我知道,

这本名为《鬼谷子》的书,一旦开始,便再也无法回头。它将成为我存在过的证据,

也可能成为搅动未来风云的旋涡。但,道之所存,不得不言。

第二章龟甲上的预言晨光透过窗棂,洒在昨夜写就的“捭阖”二字上。墨迹已干,

可我的心绪却仍未平静。那滴晕开的雨水,让“势”字显得模糊而磅礴,仿佛在提醒我,

文字所能承载的,不过是大道的万分之一。童子收拾着狼藉的杯盏,

我则从箱笼深处翻出了一件旧物——一片残破的龟甲。边缘已被岁月磨得光滑,

但上面那纵横交错的裂纹,却依然清晰如昨。这是我少年时游历殷墟,

在一片荒芜的祭祀坑中偶然拾得的。那时,我对着日光端详它,只觉得那裂纹似曾相识,

像极了梦中见过的星图。今日再抚这龟甲,指尖触碰到那冰冷的刻痕,心中豁然开朗。

这哪里是普通的裂纹?这分明是“符言”,是天地通过灼烧的龟甲,

向殷商的贞人显示的征兆。我想起了那位生活在商周之际的传奇人物——箕子。相传,

在周武王伐纣的前夜,太师箕子曾用蓍草占卜,得“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之象。

当时众人皆惑,不知这“龙”所指为何,那“玄黄”之血又预示着什么。直到牧野之战,

苍穹变色,风雨如晦,战场上流淌的鲜血与泥泞混作一片玄黄,人们才恍然惊觉,

那卦象早已揭示了帝辛纣王与武王这两条“真龙”的殊死搏杀,以及一个王朝覆灭时,

天地同悲的惨烈。洞察先机,言符其实,这正是“符言”的精髓。 可洞察之后呢?

箕子看到了结局,却无法改变商纣的疯狂,只能披发佯狂,被囚为奴。这其中的无奈与抉择,

远比单纯的预言更为沉重。我提笔欲将这番感悟写入《符言篇》,可笔锋悬在半空,

竟久久无法落下。将天机说得太透,是福是祸?我眼前忽然浮现出在邯郸见过的那个老将军。

他一生历经七十余战,身上伤痕累累,如同我手中这片龟甲。长平一役,

他麾下的儿郎尽数被坑杀。我至今记得他站在残阳如血的城墙上,背影佝偂,

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王诩啊,你可知最好的兵法是什么?不是百战百胜,

而是不让战争发生。” 言毕,他便如一片枯叶,坠下了城墙。

“不让战争发生……” 我喃喃自语。这六个字,比任何奇谋诡计都更撼动我心。

我将其小心翼翼地融入正在撰写的《本经阴符七术》之中,试图阐述一种不战而屈人之兵,

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境界。然而,我删改了三遍。这样的道理太过沉重,也太过朴素。

世人追逐的是奇策,是妙计,是能立竿见影的权术。这般直指本源的大道,他们吞咽不下。

须得包裹上一层糖衣,一层源于生活、看似平常的糖衣,才能让这剂苦口良药,被世人接受。

就像这龟甲,若非承载着占卜的神圣,谁又会去仔细端详那看似杂乱无章的裂纹呢?

我放下笔,将龟甲置于案头。就让它作为这一章的见证吧。我写的不仅是谋略,

更是在这纷乱世事中,如何保全、如何洞察、如何在不争中取胜的智慧。只是这智慧,

需要后人用自己的经历去“灼烧”,方能显现出属于他们自己的“裂纹”与启示。窗外,

云开雾散,山色空濛。我知道,我要走的路,还很长。

第三章齐桓公的鱼盐昨夜下了一场春雪。清晨推开门,只见云梦山银装素裹,万籁俱寂。

童子欢喜,说是吉兆,瑞雪兆丰年。我却望着那被积雪悄然填补、抹平的山石沟壑,

心中想到的,却是“缝隙”。我正在写的,是《抵巇篇》。“巇”者,缝隙也。

山因微隙而崩,堤因蚁穴而溃,国因微瑕而亡。识得此“巇”,或弥补使其坚固,

或扩大使其崩塌,全在一心。道理我想得很明白,可落笔时,却总觉得隔了一层。

如何将这洞察祸患之先机的智慧,说得既透彻又不流于阴鸷?我搁下笔,信步走到院中。

积雪在脚下发出“咯吱”的声响。我漫无目的地走着,无意间回头,

却见雪地上自己踩出的足迹,竟隐约连成了一个回环往复的图案,宛如八卦。我心中一动。

是了,天地万物,莫不存“巇”,亦莫不可用“巇”。而这雪后的寂静,

不正是为了让这世间的“缝隙”更容易被倾听吗?这寂静,让我想起了很久以前听到的,

关于齐桓公和管仲的故事。那时齐桓公初登位,一心想着会盟诸侯,称霸天下。

他问管仲:“我们该练就怎样的强兵,才能让诸侯畏惧?” 管仲却答:“主公,

请先减轻关市的税收,让鱼盐之利更多地流通于民。” 桓公不解,

诸侯们更是嘲笑齐国重商轻农,舍本逐末。可结果呢?各国的黄金、布帛、谷物,

如同百川归海,悄无声息地流向临淄。诸侯们猛然发现,

自己的命脉已在不知不觉中被齐国握住。没有烽火连天,没有尸横遍野,霸业之基,

竟奠定于市井交易的锱铢之间。真正的权谋,何尝不是如此?它从不张扬于庙堂的宏论,

而是隐藏在鱼盐、关税、民心的细微褶皱里。 那看似不起眼的经济政策,

正是管仲找到的天下大势之“巇”,他轻轻一“抵”,便奠定了桓公九合诸侯的根基。

我快步回到案前,心中的滞涩豁然贯通。我重新提笔,在竹简上刻下:“巇始有朕,

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巇之理也。”写到这里,

我停住了。思绪飘到了许多年前,教导苏秦、张仪那两个小子的时候。

若我当时直接将这“抵巇”之理和盘托出,

告诉他们如何去发现各国君主的欲望之“巇”、国力之“巇”,他们或许会记下,

但绝不会刻骨铭心。正是我一次次将他们引入迷雾,让他们自己于困顿中摸索,

于碰撞中领悟,他们才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条路。人,

总是更相信自己千辛万苦从迷雾中寻到的答案。雪,不知何时停了。阳光照在雪地上,

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我望着院子里那个被无意中踩出的八卦雪痕,心想,这天地间的阵法,

本就无处不在,只待一双能看见“缝隙”的眼睛罢了。《抵巇篇》的魂,终于抓住了。

第四章楚庄王的哑谜《抵巇篇》的竹简刚刚编缀完成,还带着新墨的清香,

一位年轻的士子便慕名寻上了云梦山。他风尘仆仆,眼神里却燃烧着急于建功立业的火焰。

见到我,他纳头便拜,开口便问:“弟子愿学先生纵横之术,求那一言可退百万师,

一语可安天下危的辩才!”我看着他,仿佛看到了许多年前,那些在诸侯间奔走呼号的身影。

他们舌绽莲花,他们权倾一时,可最终呢?苏秦身死,张仪飘零,那依靠口舌构建的联盟,

往往比朝露更加短暂。我没有直接回答他,只是指了指后山:“且去那里,听三月溪水声。

听明白了,再来见我。”他愕然,脸上写满了不解与失望,嘴唇动了动,

终究还是依言退下了。童子在一旁悄声问我:“先生,为何不直接点拨他一些诀窍?

”我摇了摇头。急火煮不出好羹,浮躁的心,听不进真正的道理。

这让我想起了楚庄王的故事。彼时,庄王即位三年,不理朝政,日夜饮酒作乐,

还下了道命令:“敢谏者死!” 举国上下都以为他是个昏君。殊不知,这三年里,

他并非沉湎酒色,而是在“不鸣不飞”的伪装下,冷眼旁观。他在等,

等所有的谄媚之臣原形毕露,等所有的忠贞之士浮出水面,

等所有的隐患与毒蛇都从阴暗的角落里爬出来。三年后,他一朝振翅,“一鸣惊人”,

罢黜奸佞,重用贤才,问鼎中原,成就霸业。有时候,沉默与蛰伏,

比任何激昂的言辞都更有力量。 这正如我在《反应篇》中所要阐述的:“欲闻其声,

反默;欲张反敛,欲取反与。” 你想倾听对方真实的想法,自己先要沉默;你想扩张,

反而要先收敛;你想获取,反而要先给予。那个年轻人只想“张”和“取”,

却不懂“敛”与“与”的妙处,更不懂倾听的智慧。傍晚,我独自修改《飞箝篇》。

所谓“飞箝”,便是以褒扬飞来笼络对方,以钳制箝来掌握主动。写着写着,

我忽然悟透了一层更深的意境:最高明的“飞箝”,并非外在的言辞技巧,

而是营造一种态势,让对方发自内心地认同你的观点,并以为那是他自己深思熟虑后的主意。

这就像昔年周公旦,制礼作乐。他没有用武力强迫诸侯服从,而是建立了一套煌煌典章,

一种行为规范,一种深入人心的高尚秩序。诸侯们自愿遵从,

以为这是自身修养与文明的体现,却不知已在无形中被纳入了周王朝的宏大体系之中。

这种温柔的束缚,比商纣王的炮烙酷刑,不知要高明、有力多少倍。“噗”的一声,

案上的烛火轻轻跳动了一下。我抬起头,听见山风正穿过屋外的竹林,发出沙沙的声响。

那声音,不像是风在吹拂竹子,反倒像是无数古老的魂灵,借着这竹涛的低语,

在相互倾诉着那些未曾载入史册的智慧。那个去听溪水的年轻人,何时才能听懂,

这溪水要告诉他的,并非喧哗,而是深流呢?第五章九鼎的重量昨夜,

我被一个沉重的梦魇攫住了。在梦里,我并非王诩,而是化身为无数工匠中的一员,

围绕着熊熊燃烧的巨鼎。鼎身灼热,上面正被锤凿出九州的山川脉络、奇珍异兽。

那是大禹在会盟诸侯之后,收天下青铜所铸的九鼎。在梦中,

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青铜冷却时的收缩之力,

仿佛将整个天下的山川河岳、万民生息都凝铸其中。醒来时,

我的掌心仍残留着那种沉甸甸的、冰冷而神圣的触感。我坐在榻上,良久未动。九鼎,

自夏传至商,由商传至周,它早已超越了礼器的范畴,成为“天命”与“王道”的象征。

它不言不语,却重若千钧,镇守在洛水之畔,令诸侯屏息。这,不就是“谋”的最高境界吗?

不谋一城一地之得失,而谋天下之舆图;不争一时一事之短长,而争万世之正统。

我步入书房,目光落在即将开始的《谋篇》竹简上。梦境的余味仍在心头萦绕。

真正的“大谋”,该有怎样的气魄与格局?我想起了商汤灭夏的故事。在鸣条之战前,

商汤与夏桀曾有十一场交锋,商汤皆败。若依常理,他早该一蹶不振。然而,这十一败,

如同十一次锤炼,既麻痹了暴虐的夏桀,也摸清了天下的形势,更淬炼了己方的意志。

直到第十二战,他看准时机,联合天下诸侯,一击而中,擒获夏桀于鸣条之野,

直接终结了一个时代。这十一败,非真败,乃是为那最后一擒所做的、最深远的“谋”。

我心中激荡,提笔在竹简上郑重刻下:“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

”墨迹渗入竹纹的瞬间,我仿佛听见了一声来自历史深处的、悠长而沉重的叹息。

那是九鼎在洛水之畔,看着周室渐衰,诸侯不朝,

自知其象征的“天命”正在松动时所发出的叹息。“先生,”童子的声音在门外响起,

带着一丝不安,“最近山下总有几个黑衣人在林间转悠,已经好些日子了。

”我从那历史的叹息中回过神来,淡淡道:“不必理会。

最新章节

相关推荐
  • 我真的陪他淋过大雨整本 延伸 最终终章免费阅读
  • 四合院从五八年开始小说阅读
  • 未婚夫装0骗我感情 小说
  • 九零,妻子假死后我再婚小姨子
  • 镇天命
  • 烟火照夜白安馨
  • 月隐云间爱成憾
  • 十年无性姻缘我怀了孩子
  • 街溜子
  • 爱在迟暮时姜紫涵林心晴篇
  • 爱如烟花,转瞬即逝
  • 云本无心风起意